不知各位可曾思考,马匹这种工具,如何重塑了人类思维

多数人在直觉上认为,从游牧,到农耕,意味着从野蛮,到文明,

换言之,相比农耕生活,游牧生活是更加落后、距离文明更远的生活方式,

但真实的历史,游牧族群的出现,晚于农耕人群

农耕人群,最早出现于12000年前的中东地区,

游牧人群,大概出现于5000~6000年前

大规模骑马的游牧人群(斯基泰人匈奴人),出现得更晚,大概距今3000年前

为什么游牧人群更晚出现?

因为游牧生活,需要更复杂的动物驯化技术

最关键的交通工具,便是马匹

马匹的特点是什么?

超强的机动性

一旦人们跨上马匹,习惯了马背上的生活,

思维方式,在潜移默化中,被重塑

最直观的,就是打架方式

原先,无论是猿人还是定居农民,

两拨人,起了冲突,要打群架,是什么样子?

贴身肉搏,刀刀见血

道理很简单,大家都是两条腿,谁也跑不过谁,

真打起来,一旦怂了,就容易溃败

所以,只有两种策略,

要么,就整个部落迁徙,远远避开敌人

要么,就狭路相逢勇者胜,撸起袖子大干一场

现在,一方率先跨上马匹,情况发生了变化

既然速度远超那些步行的家伙,

打架方式,注定会发生改变,

你不再愿意以身犯险,而是骑着马匹,带着弓箭,远距离风筝敌人

攻击范围广,受伤风险低,

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,

就像王者荣耀里的射手,你打得到对方,对方打不到你,

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活儿,谁不爱干!

图片来源:网络

于是,每当草原环境恶化、生存资源匮乏,游牧人群,便将目光投向南方,

成百上千的男人,跨上马匹,风卷残云,去南方定居人群的栖息地,抢夺生存资源

春秋以降,各国开始面临游牧族群的袭扰,

齐桓公和管仲,尊王攘夷,代表农耕族群,击退北方游牧族群,保护了一众小弟

得到孔子的称赞,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

三百年后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标志着农耕族群开始大规模发展骑兵

马匹的普及,意味深长,

因为,这意味着农耕族群的思维方式,开始被马匹重塑

当你跨上骏马,一天的活动半径,最高可以扩大10倍

这意味着什么?

意味着原先不敢想象的事情,可以开始尝试

看过《亮剑》的朋友,想必对楚云飞在病床上的那段侃侃而谈,记忆犹新,

南宋末年,蒙古人欲一统南北

此前,自北向南的统一战争,无非沿着三条路线:淮河平原、汉江流域、四川方向

但,这三个方向,宋朝的防线坚固,双方陷入僵持,

为了打破僵局,忽必烈率军,从漠北,经甘肃,入四川,至云南

完成军事史上的一大壮举,开辟自北向南第四条路线

图片来源:网络

蒙古人是如何想到这条路线的?

底层因素,就是马背生活,赋予这一族群对人类活动半径的雄奇想象

无独有偶,

农耕族群开始大规模发展骑兵之时,赵武灵王,也提过类似战略,

只不过,这次的目标,是秦国的咸阳,

他的计划,是从赵国北部出发,经云中、九原(今内蒙古包头一带),绕过秦国在函谷关和崤山的正面防线,直插秦国后方,

如果不是马匹这种高机动性的交通工具得到普及,很难想象,农耕族群能提出这种大胆的迂回战略。

这,便是工具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塑

反过来看,不同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,也会重塑工具

为什么汉武期间,卫青霍去病率领汉人骑兵,大破游牧族群?

姑且不谈将领、国力的因素,

这几场战争,本质上,是农耕人群对马匹这种工具的重塑

此前的游牧人群,跨上马匹,来去如风,

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,低风险高收益

对周遭的农耕人群,降维打击。

但,凡事皆有利弊,

这种先发优势,使得游牧人群,陷入思维定式

既然主动权在我,何苦跟你拼命,

运气好,就抢些东西,

运气不好,遇到强敌,那就开溜,下次再来

但,经历了残酷的战国时代,南方的农耕人群,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,

汉初,天下初定,农耕帝国的打架特点,开始注入骑兵

什么特点?

贴身肉搏,刀刀见血

汉朝骑兵的纪律性,非匈奴可比,

身披重甲,手持兵器,悍不畏死,冲向敌军,

于是,骑兵的第二大特点开始显现,那便是冲击力

此前的游牧骑兵,最大特点,是机动性,

而游牧部落的松散管制、技术的不够成熟,使得骑兵的冲击力,无法充分发挥

直到农耕帝国大规模发展骑兵,向其中注入皇权制度的纪律性基因

骑兵的冲击力,开始发挥威力,

从这个角度,卫霍的战绩,可以看作是冲击力+机动性的骑兵,战胜了机动性的骑兵

梳理这段历史,清晰地看到,马匹这种工具,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

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,又是如何发掘工具的新用法,重塑工具

将镜头拉近,现代社会,有哪些类似的工具?

一二线城市,地铁之类的交通工具,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

县城老家,随便一个地方,打车15分钟就能到,

很难想象去一个30公里开外的地方,聚餐、踢球,

但在大城市,30公里,甚至是上班通勤距离

拥有汽车后,生活方式,又是质变,

地铁之类的交通工具,虽然速度足够,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,

必须在固定地点、固定时间,方能搭乘

私人汽车,可以在任意时间、任意地点,扩大你的活动半径

许多线下活动,得以可能。

无论马匹、火车、地铁、汽车,都是有形的交通工具

这些工具,最重要的功能有二,加持暴力 or 传递信息

另一类,是无形的信息工具

电话、电报、电台、电视、广播、互联网

主要功能,是传递信息

试想,两百年前,道光年间,你写了一封家书,想将其中信息传递给父母,

总得有人,乘坐交通工具,带着家书,送到你家。

父母看到家书,可能已是两月之后。

这一时期,传递信息的载体,是人类+交通工具这样的有形之物

速度慢、效率低,且存在明显的延时,

一百年前,民国年间,电话、电报、电台已经引入,

传递信息的载体,开始转变为电波之类的无形之物

速度快、效率高,延时大幅降低,

十年前,移动互联网,是新一代革命性工具,

我们几乎可以在任意时间、任意地点,

不必承受延时的痛苦,听到家人的声音,传递最新的信息

无比便利,成本极低。

这当然是好事,但,也会重塑我们的思维,乃至感情

比如,既然交流变得廉价,

那,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之类的情感,便再难出现

如今,Deepseek之类的AI,又是新一代革命性工具,

相比此前的工具,AI的突破在于,不仅仅是机械地传递信息,而是可以自主整理信息

只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、合格的分析能力,便能通过精准的提问,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,

效率极高、成本极低。

人类不断发掘AI的新用法,AI也势必会重塑人类的思维

过年回家,看到十来岁的小朋友,已经开始让AI帮忙写作文

恐怕,这便是AI工具的弊端。

就像率先跨上马匹的游牧人群,机动性的优势,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,

非得等到农耕人群开始普及马匹,才能发掘出这工具的新玩法。

AI的普及,大概会加剧智识的两极分化

一极,以自身知识体系为地基,以AI为羽翼,生产力极大飞跃,

一极,还没有建立自身知识体系,便落入AI幸福的陷阱,丧失独立思考能力。

当然,并不是建议各位拒绝AI,

尤其是已经建立知识体系,却尚未习惯AI的朋友,赶紧用起来

别人已经跨上骏马,来去如风,

你还靠双腿,固守阵地,

只能将主动权,拱手相让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小结:

从马匹,到AI

工具改造人类,人类又会重塑工具

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互动过程,

时时警惕,避免自身思维,囿于当下的工具,

做工具的主人,而非工具的奴隶

关注@晏小北 ,理解芯片与经济~

Logo

科技之力与好奇之心,共建有温度的智能世界

更多推荐